当《花儿与少年 7》以 “真实感 CP 营销” 精准踩中观众情感需求、实现口碑逆袭时,影视行业的顶层设计也在同步发力 ——9 月 15 日,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召开网络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宣布在网络剧版块开设网络故事片单元,配合此前引发行业震动的 “广电 21 条” 新政,一套 “赛道创新 + 机制松绑 + 内容赋能” 的组合拳正式落地,为深陷题材内卷、模式固化的影视行业注入了强心剂。
一、新赛道登场:网络故事片定义 “短剧 2.0” 形态
此次座谈会明确了 “网络故事片” 的核心属性:每集 60 分钟以上、不超过上中下 3 集的剧情片。这一全新业态既区别于传统电视剧的长篇叙事,又打破了微短剧 “短平快” 的固有认知,形成了 “电影级质感 + 剧集式体量” 的独特定位。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平台及 8 家制作机构的积极响应,印证了行业对新赛道的期待 —— 正如参会方所言,这是推动创作从 “明星中心制” 转向 “剧本中心制” 的关键举措。
网络故事片的推出,本质上是对媒介传播格局与用户观赏习惯的精准适配。当下观众既渴望微短剧的紧凑节奏,又追求电影级的内容深度,网络故事片恰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3 集以内的篇幅避免了 “注水” 风险,60 分钟以上的单集时长则为剧情铺展、人物塑造留出空间。这种 “短而精” 的形态,与《花少 7》“弱情节、强交互” 的创新逻辑异曲同工,都是以业态革新回应大众需求。
二、21 条新政落地:从创作到审查的全方位松绑
网络故事片的推进只是政策红利的冰山一角,此前出台的 “广电 21 条” 已构建起覆盖全行业的改革框架,从创作边界、审查机制到内容流通实现多维突破。
在创作空间上,新政打破了多重限制:取消电视剧 40 集上限,允许超长剧目经特别审核播出,既为《长安十二时辰》这类优质长剧释放创作空间,又通过严格把关防止 “注水剧” 回潮;古装剧调控走向灵活化,季播剧排播取消一年间隔限制,让《琅琊榜》式的季播 IP 无需再受档期束缚。更值得关注的是 “境外 IP 改编开放” 政策 —— 不再局限于日韩 IP,允许对全球优秀作品进行本土化改编,为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素材库。
审查机制的优化则直击行业痛点。针对历史、医疗等专业题材,专家提前介入协审,时限压缩至 50 天;在系列剧、情景剧等类型中试行 “边审边播、边改边播”,显著降低制作方的时间成本。这种 “效率提升 + 专业护航” 的模式,与网络故事片座谈会提出的 “缩短审查周期” 形成呼应,让创作者能更聚焦内容创新,而非陷入流程内耗。
三、大小屏互通:微短剧登大雅之堂,叙事生态重构
新政中 “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 的表述,堪称打通大小屏壁垒的关键一步。省级卫视可开设微短剧剧场的政策支持,意味着曾在移动端野蛮生长的微短剧,正式获得主流媒介认可。这一变化不仅拓宽了微短剧的传播渠道,更将倒逼其提升内容质量 —— 登上电视屏幕的作品,需在快节奏叙事中兼顾思想内涵,避免低俗化、套路化,与网络故事片 “兼顾剧情特点与文化内涵” 的要求形成呼应。
这种大小屏内容的双向流通,正重构影视叙事生态。微短剧的快节奏、强情节特性,将对传统电视剧的拖沓叙事形成 “鲶鱼效应”;而电视平台的受众基础,又能让优质微短剧触达更广泛的群体,实现 “内容价值最大化”。正如《乡村合伙人》《她的城》等创新短剧靠内容破圈,未来登上电视的微短剧,也必将以 “质量为王” 赢得市场,这与广电总局 “推动内容供给提质” 的初衷高度契合。
四、政策背后:以创新应对行业变局的底层逻辑
从网络故事片的新赛道开辟,到 21 条新政的全面落地,不难看出政策设计的核心逻辑 —— 以制度创新应对媒介形态与观众审美的双重变革。在短剧、直播等新业态冲击下,传统影视行业面临用户流失、创作僵化等困境,亟需通过顶层设计释放生产力。
网络故事片的 “剧本中心制” 导向,与《花少 7》靠真实内容而非明星流量取胜的逻辑一致,都指向 “内容为王” 的行业本质;而审查机制的优化、创作限制的放宽,则为这种内容创新提供了土壤。正如业内专家所言,这一系列改革 “既守好意识形态底线,又给足创作自由”,让影视行业能在规范中焕发活力。
从综艺 CP 营销的情感共鸣,到影视新政的创作松绑,内容行业的发展始终围绕 “满足大众需求” 这一核心。当网络故事片的新赛道正式开启,当微短剧登上电视大屏,当审查效率显著提升,影视行业正迎来 “创新有空间、创作有动力、传播有渠道” 的新格局。这或许就是政策最深远的意义:让创作者能沉下心打磨作品,让观众能看到更多元、更优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