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基地的版图正经历 “新旧交替、南北迁徙” 的深刻变革 —— 曾经的 “十大影视基地” 半数荒废,而 20 家真正活跃的头部基地,正围绕 “产业生态、技术融合、新内容适配” 展开角逐。影视产业新周期的核心需求已清晰:不再是 “重资产建棚”,而是 “轻资产筑生态”;不再是 “单一场景供给”,而是 “全链条服务支撑”;不再是 “固守传统拍摄”,而是 “拥抱 AI、虚拟拍摄与竖屏短剧”。透过长三角、京冀鲁、珠三角、川渝四大区域的头部基地较量,谁能真正承接这些需求,谁就能撑起产业的下一个周期。
新周期的核心考题:影视基地需要具备哪些 “硬实力”?
要判断谁能撑起新周期,首先需明确影视产业对基地的 “新要求”:
第一,生态韧性—— 能同时承接大制作的 “宏大叙事” 与小成本的 “灵活创新”,从道具、群演到技术服务,形成 “随叫随到” 的产业集群;
第二,技术融合—— 将 AI、虚拟拍摄、算力支持等技术落地,降低中小剧组成本,让 “大剧组专属工具” 成为行业标配;
第三,新内容适配—— 快速响应竖屏短剧、微短剧等新兴内容形态,适应 “一周拍完、高频产出” 的快节奏需求;
第四,可持续支撑—— 有政策托底、人才储备与差异化定位,避免沦为 “空壳园区” 或 “单一文旅景点”。
20 家头部基地的竞争,本质就是对这四大需求的 “答卷比拼”。
长三角:生态 + 技术双领先,稳坐 “新周期 C 位”
在 20 家头部基地中,长三角区域(横店、象山、无锡、上海昊浦、苏州昆山等)凭借 “生态韧性 + 技术突破” 的双重优势,成为最符合新周期需求的 “种子选手”。
横店:产业集群的 “天花板”,新内容的 “响应王”
横店影视城是长三角生态的核心,也是全国影视基地的 “标杆”——4000 + 影视企业聚集形成的产业集群,构建了 “从道具制作到群演调度,24 小时随叫随到” 的全链条服务。当竖屏短剧爆发时,横店能快速适配 “一周拍完” 的快节奏:2025 年 6 月的一天,同时在拍的竖屏短剧达 63 部,筹备组 114 个,这种 “全产业链即时响应” 能力,是其他基地难以复制的。
更关键的是,横店的生态不仅服务大制作(如《长津湖》《繁花》),也包容小成本短剧 —— 从服装道具租赁到后期剪辑,中小剧组能以 “低成本享全服务”,这正是新周期 “大小通吃” 的核心需求。
上海 + 苏州:技术赋能,打破 “制作门槛”
如果说横店是 “生态基底”,上海昊浦智慧产业社区、苏州昆山数字梦工厂则是长三角的 “技术引擎”,补上了新周期 “技术融合” 的关键一环。
上海昊浦连接长三角超算中心的 “专属算力池”,为中小剧组提供 AI 剧本模型、虚拟场景搭建等一站式服务 —— 过去中小剧组做虚拟拍摄需承担高额成本,如今依托昊浦的算力与技术,成本降低 30% 以上。正如基地常务副总郗岳所说:“我们要把大剧组的工具,变成中小团队的标配。” 这种 “技术平权” 能力,恰恰解决了新周期 “中小剧组技术需求难满足” 的痛点。
苏州昆山数字梦工厂则在虚拟拍摄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其虎鲸文娱团队的技术已服务《清明上河图密码》等优酷重点项目,虚拟影棚的复用率超 80%,避免了传统实景 “拍一次用一次” 的资源浪费,契合新周期 “降本增效” 的需求。
长三角的 “不可替代性”:共生与迭代
横店、象山、无锡形成 “长三角一日达” 的交通网,承接横店溢出的项目;上海、苏州则以技术迭代推动整个区域升级 —— 这种 “核心引领 + 周边协同 + 技术补位” 的共生模式,让长三角既能守住 “传统拍摄” 的基本盘,又能快速拥抱 “新内容、新技术”,成为 20 家头部基地中最具韧性的存在。
京冀鲁:重工坚守与空巢困境,难破 “转型魔咒”
京冀鲁区域的头部基地(青岛东方影都、中影怀柔、廊坊大厂影视小镇等),曾承载中国影视工业化的梦想,但在新周期的考题前,却陷入 “重工坚守难、轻资产转型慢” 的困境。
青岛东方影都:硬件天花板,却遇 “项目降级”
青岛东方影都的硬件堪称全国顶级:540 万平米园区、40 个高科技摄影棚、全国最大的万米棚,曾承接《封神》《流浪地球》等重工大制作,巅峰期一年服务 20 多个项目。但随着影视行业 “项目降级”,预算较低的中小项目成为主流,青岛的 “高门槛硬件” 反而成了 “性价比短板”—— 对短剧、现代剧剧组而言,横店的低成本服务远比青岛的万米棚更实用。2025 年以来,青岛的影棚使用率较巅峰期下降 25%,重工项目的减少让其陷入 “硬件闲置” 的尴尬。
中影怀柔 + 综艺基地:固守传统,错失新机遇
中影怀柔基地依托中影集团资源,仍是国产重工电影的核心承载地(如《流浪地球 3》部分拍摄),但同样面临 “项目单一” 的问题,无法适配短剧等新内容。而曾经的综艺拍摄高地(廊坊大厂、星光影视园),因疫情后综艺预算降级、项目南迁(无锡、横店承接更多综艺),如今星光影视园已转型线下演唱会场地,大厂影视小镇则鲜少新综艺入驻,“空巢” 现象加剧。
京冀鲁的困境在于:既未能像长三角那样快速适配新内容,也未能将 “重工优势” 转化为 “技术输出能力”(如虚拟拍摄、AI 赋能),只能在 “坚守重工” 与 “转型轻资产” 之间摇摆,难以满足新周期的多元需求。
珠三角:票仓强、产业弱,文旅转型难破 “集群短板”
作为全国影视票房的 “核心票仓”(占全国票房 20% 以上),珠三角的头部基地(中山影视城、佛山南海影视城、广州湾区影视城)却始终未能形成产业气候,在新周期的竞争中几乎 “边缘化”。
核心瓶颈:有场景,无生态
珠三角的基地多以 “外景” 为核心竞争力:中山影视城的 “跨国街景”、南海影视城的宫殿群、广州的骑楼老巷,能满足两广及港澳剧组的特定场景需求,但脱离这些实景后,基地便无核心优势 —— 摄影棚数量少(多数基地影棚不足 5 个)、配套服务弱(道具租赁、后期剪辑需依赖外地)、人才储备少(本地影视从业者不足长三角的 1/5)。
多数剧组仅在珠三角 “取外景”,重头戏仍回长三角或京冀鲁拍摄,导致珠三角难以形成 “拍摄 - 制作 - 发行” 的全链条生态。正如某剧组制片人所说:“在中山拍 3 天骑楼戏,然后要带着团队去横店拍内景,来回折腾不如直接在长三角找仿骑楼场景。”
文旅转型:无奈之举,非破局之道
为自救,珠三角的基地多转向文旅:中山影视城增加婚庆摄影、街头剧场;南海影视城靠实景演艺拉动门票收入。但文旅转型只是 “流量补充”,无法解决 “产业集群缺失” 的核心问题 —— 新周期需要的是 “服务影视创作的基地”,而非 “靠游客盈利的景点”,珠三角的路径偏离了产业核心需求。
川渝:新兴潜力股,靠差异化突围
川渝地区的头部基地(成都影视城、重庆永川达瓦科技片场)是 20 家头部基地中的 “黑马”,凭借 “政策红利 + 差异化定位” 快速崛起,成为新周期的 “潜力选手”。
成都:动画集群 + 影视集聚,打造 “西南特色”
成都影视城以 “动画产业” 为突破口,形成了独特优势: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内,可可豆动画(《哪吒 2》出品方)、千鸟文化(角色制作)、墨境天合(特效)、声娱文化(配音)等 18 家企业聚集,从动态分镜到三维渲染的动画全流程需求可 “一基地解决”。2024 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突破 2500 亿元,动画产业贡献超 30%,这种 “小而精” 的集群模式,让成都成为全国动画制作的重要基地。
同时,灵河文化、壹同制作等头部影视公司入驻成都影视城,落地西南总部与常态化制作团队,推动影视拍摄从 “零散取景” 向 “基地化制作” 转型,弥补了西南地区 “影视产业空心化” 的短板。
重庆永川:虚拟拍摄 + 人才实训,抓技术风口
重庆永川达瓦科技片场则聚焦 “虚拟拍摄”,11 个影棚集群配备 LED 虚拟拍摄屏、动作捕捉系统,棚使用率超 90%,承接《熊猫计划》《难哄》等 40 余部作品。更关键的是,基地同步建立影视人才实训中心,与重庆高校合作培养虚拟拍摄技术员,解决 “技术人才短缺” 的行业痛点 —— 这种 “技术 + 人才” 双布局,让永川成为西南虚拟拍摄的核心阵地。
川渝的不足在于:影视拍摄的全产业链(如道具、群演调度)仍不如长三角成熟,但差异化定位(动画、虚拟拍摄)让其在新周期中找到突破口,未来有望成为 “长三角之外的第二增长极”。
结语:长三角稳坐 C 位,川渝为潜力股,新周期看 “生态 + 技术” 双驱动
20 家头部影视基地的 PK,最终指向一个结论:长三角区域(以横店为核心,联动上海昊浦、苏州昆山等基地)最能撑起影视产业新周期。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既有 “4000 + 企业” 的成熟生态,能适配大制作与短剧;又有 “AI + 虚拟拍摄” 的技术赋能,能降低中小剧组成本;更有 “一日达” 的协同网络,实现资源高效流转。
京冀鲁若不能打破 “重工依赖”,珠三角若无法构建产业集群,恐难在新周期中占据主流;而川渝凭借 “动画 + 虚拟拍摄” 的差异化优势,有望成为 “新兴增长极”,但需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生态。
影视产业新周期的本质,是 “从硬件竞争到生态竞争” 的升级。谁能持续为影视创作提供 “全链条服务、低门槛技术、高适配性”,谁就能在这场 PK 中笑到最后 —— 长三角的今天,正是新周期基地的 “理想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