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 “本升专” 名额被一抢而空,当山东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的本科生走进青岛技师学院的 “大学生技师班”,曾经 “专升本” 的学历跃升路径,正在年轻群体中出现逆转。“本科毕业读大专” 不再是网络玩梗,而是部分年轻人应对就业焦虑、追求技能突围的真实选择。这种被戏称为 “邪修式就业” 的 “反向升学”,折射出当代青年在学历内卷与技能刚需之间的理性权衡,更标志着社会职业价值观从 “唯学历论” 向 “能力实用主义” 的悄然转变。
一、现象解构:“本升专” 不是盲目跟风,而是精准突围
“本升专” 的兴起并非年轻人的一时冲动,而是在就业市场结构变化、学历溢价消退、技能需求上升多重因素叠加下的理性决策。从群体特征到选择逻辑,这一现象呈现出鲜明的 “目标导向” 特征。
1. 群体画像:谁在选择 “本升专”?
选择 “反向升学” 的本科生,主要集中在三类群体,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突破现有学历带来的就业局限”:
-
普通本科 “边缘专业” 学生:如商科、汉语言文学、法学等就业竞争激烈的专业,毕业生既无 985/211 名校光环,又缺乏实操技能,在求职中处于 “高不成低不就” 的尴尬境地。山西某二本院校商科学生林笛坦言:“投简历时发现,大厂要名校生,中小企业要‘能直接上手’的人,我们这种‘半吊子’最吃亏,不如去学门技术保底。”
-
考研失利、求职受挫的 “双败者”:浙江某一本院校毕业生小智考研失利后,连续投递 30 余份简历无果,最终将目光投向 “本升专”:“与其在家啃老,不如去大专学汽修 —— 学校和车企有合作,毕业就能入职,比漫无目的地找工作靠谱。”
-
“兴趣驱动” 的跨界探索者:部分本科生不满足于本专业的理论学习,希望通过大专课程掌握兴趣领域的实操技能。青岛某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桃子,放弃考研选择 “大学生技师班”:“我从小就喜欢动手修东西,坐办公室敲键盘不是我的菜,学机电一体化至少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2. 选择逻辑:“文凭内卷” 不如 “技能变现”
年轻人选择 “本升专”,本质上是对 “学历神话” 的祛魅,以及对 “技能刚需” 的正视,其核心逻辑可概括为三点:
-
规避 “学历通胀” 风险:随着高校扩招,普通本科学历的 “含金量” 持续下降。数据显示,2025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 1179 万人,其中普通本科毕业生占比超 50%,而部分大专院校的 “订单式培养” 专业(如铁路运输、机电维修)就业率可达 95% 以上,远超普通本科的平均就业率。
-
瞄准 “对口就业” 通道:多数开展 “本升专” 招生的院校,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均与行业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铁路局、车企等稳定单位。这种 “入学即入岗” 的确定性,对焦虑的年轻人极具吸引力。
-
降低 “试错成本”:“本升专” 的学习周期通常为 1-2 年,远短于考研或留学,且学费较低。河南某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小巷,花一年时间学调酒并开了自己的酒吧:“与其花三年考研再面临就业压力,不如用一年掌握一门能直接赚钱的技能,试错成本低多了。”
二、深层动因:就业市场变革与青年价值观转向
“本升专” 现象的背后,是宏观就业市场结构与微观个体心态的双重变化。当 “学历光环” 让位于 “实用能力”,年轻人的职业选择自然呈现出 “反向调整”。
1. 就业市场:从 “学历筛选” 到 “技能匹配” 的转型
近年来,就业市场的需求端发生显著变化,推动年轻人重新评估学历与技能的价值:
-
制造业升级催生 “技能缺口”:随着我国制造业向 “高端化、智能化” 转型,对高级技工、设备维修、精密操作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激增。人社部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技能人才缺口达 3000 万人,其中高级技工缺口超 1000 万人,而部分大专院校的 “定向培养” 模式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
服务业细分需要 “专项能力”:餐饮、美容、汽修等传统服务业逐渐向 “精细化、品牌化” 发展,对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需求上升。例如,高端汽修店的技师月薪可达 8000-15000 元,远超普通本科毕业生的起薪(5000-7000 元)。
-
企业 “降本增效” 偏好 “即插即用”: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更倾向于招聘能快速上手的技能型人才,而非需要培训的理论型毕业生。某车企 HR 表示:“我们招大专定向生,入职后 1 个月就能独立操作设备;而招普通本科生,至少需要 3 个月培训,成本差很多。”
2. 青年心态:从 “面子工程” 到 “里子优先” 的觉醒
当代年轻人的职业价值观正在发生深刻转变,“稳定”“热爱”“实用” 取代 “光鲜”“体面” 成为首要考量:
-
“脱不下的长衫” 被主动脱下:随着 “孔乙己文学” 的讨论降温,年轻人逐渐摆脱 “大学生必须坐办公室” 的刻板认知。青岛毕业生桃子说:“与其在办公室做‘打杂的’,不如当技师靠手艺吃饭,至少踏实。”
-
“风险规避” 意识增强:在就业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有一门技术傍身” 成为年轻人的 “安全感来源”。正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 “本升专” 学生所说:“铁路局工作虽然累,但不会轻易裁员,比在互联网公司‘996’还担心被优化强。”
-
“兴趣驱动” 取代 “功利导向”:Z 世代年轻人更注重职业与兴趣的匹配度,部分人选择 “本升专” 是为了追求热爱的领域。调酒师小巷坦言:“学法学是父母的要求,调酒才是我的兴趣,现在开酒吧虽然辛苦,但每天都很开心。”
三、争议与反思:“本升专” 是捷径还是陷阱?
“本升专” 现象引发广泛争议:支持者认为它打破了学历崇拜,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选择;反对者则担忧这是 “学历贬值” 的体现,可能导致年轻人 “浪费本科教育资源”。客观来看,这一现象既非 “灵丹妙药”,也非 “洪水猛兽”,其价值取决于个体定位与行业趋势的匹配度。
1. 合理之处:为特定群体提供 “突围通道”
对于普通本科边缘专业、求职受挫的年轻人而言,“本升专” 确实能解决现实困境:
-
弥补 “技能短板”:普通本科教育侧重理论,而大专教育侧重实操,“本升专” 可帮助年轻人快速掌握行业所需技能。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通过 “本升专” 学习幼教技能,可进入高端幼儿园工作,薪资比普通文员更高。
-
获取 “行业入场券”:部分行业(如铁路、电力、汽修)对 “专业背景” 要求严格,普通本科生即便自学相关知识,也难以获得行业认可,而 “本升专” 可通过正规院校的培训,拿到行业准入证书。
-
降低 “就业焦虑”:在 “毕业即失业” 的压力下,“本升专” 提供的 “对口就业” 机会,能让年轻人快速实现经济独立,缓解家庭与自我的双重焦虑。
2. 潜在风险:并非适合所有人的 “万能公式”
盲目跟风 “本升专”,可能导致新的问题:
-
“高学历低就业” 的隐性浪费:985/211 院校的本科生选择 “本升专”,可能浪费了优质的本科教育资源。例如,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生去学基础汽修,其扎实的工科理论基础本可支撑更高层次的研发工作,却因 “求稳” 而选择基层岗位,造成人才资源的错配。
-
“体力劳动” 的可持续性存疑:多数 “本升专” 对口的岗位(如汽修、铁路工人)属于体力或半体力劳动,随着年龄增长,可能面临 “职业天花板” 与 “身体损耗” 的问题。一位 40 岁的汽修技师表示:“年轻时靠手艺赚钱很开心,但现在腰不好了,想转行都难。”
-
“学历循环” 的尴尬:部分年轻人选择 “本升专” 后,可能发现技能岗位的晋升仍需学历支撑,又要回头 “专升本”,陷入 “本科 - 大专 - 本科” 的循环,浪费时间与精力。
3. 理性看待:学历只是 “工具”,能力才是 “核心”
“本升专” 现象的最大启示,在于打破了 “学历高低决定职业贵贱” 的误区:
-
没有 “最好” 的选择,只有 “最适合” 的选择:985 毕业生适合追求研发、管理等高端岗位,普通本科边缘专业学生适合通过 “本升专” 掌握技能,关键在于清晰认知自身定位与行业需求。
-
学历与技能并非 “对立关系”:“本升专” 不是要否定本科教育,而是要补充技能短板。理想的状态是 “本科理论 + 大专技能” 的双重加持,如法学专业毕业生学调酒、汉语言专业毕业生学幼教,都是 “跨界能力” 的体现。
-
社会应给予更多包容与支持:政府与院校应规范 “本升专” 招生,避免劣质院校 “割韭菜”;企业应摒弃 “学历歧视”,建立 “能力导向” 的招聘标准;社会舆论应尊重年轻人的多元选择,不再用 “坐办公室 = 成功”“体力劳动 = 失败” 的单一标准评判职业价值。
四、未来趋势:从 “学历内卷” 到 “能力多元” 的时代转型
“本升专” 现象只是一个缩影,它预示着中国就业市场正在从 “学历驱动” 向 “能力驱动” 转型,未来的职业竞争将更注重 “精准匹配” 而非 “盲目攀比”。
1. 教育体系:“普职融合” 成为新方向
高校与职业院校的边界将逐渐模糊:普通本科院校可能增设更多实操课程,职业院校可能开设本科层次的技能专业,形成 “理论 + 技能” 的融合教育体系。例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已开始招收本科生,就是 “普职融合” 的尝试。
2. 就业市场:“技能溢价” 持续上升
随着技能型人才缺口扩大,具备 “专业技能 + 学历背景” 的复合型人才将更受青睐。例如,既懂机械设计(本科理论)又会设备维修(大专技能)的人才,薪资可能远超单纯的理论型或技能型人才。
3. 青年选择:“多元发展” 取代 “单一轨道”
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将更加个性化,“考研”“考公”“就业”“创业”“本升专” 等路径并行,不再有 “唯一正确答案”。正如上海某高校学生菜菜所说:“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只要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怎么走都可以。”
结语:拒绝 “非黑即白”,拥抱 “理性多元”
“本科毕业读大专” 不是学历的 “倒退”,而是年轻人在现实压力下的 “理性突围”。它既体现了当代青年的务实与灵活,也暴露出就业市场与教育体系的结构性矛盾。我们不必过度美化 “本升专”,将其视为 “破解就业焦虑的万能钥匙”;也不必一味批判,将其斥为 “学历贬值的象征”。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如何让每个年轻人都能在 “学历” 与 “技能” 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社会为不同选择提供公平的发展空间。当 “职业无贵贱” 不再是口号,当 “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成为共识,“本升专” 与否,都只是年轻人多元人生中的一个普通选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