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租涨 5%,食材涨 3%,人工涨 5%,菜价三年不敢动”—— 这是上海某本帮菜老板的无奈。2025 年的餐饮行业,“抠成本” 成了老板们的集体共识:川渝 “水火锅” 用 “高汤掺水” 降锅底成本,Shake Shack 开外卖专门店省租金,麦当劳聘用退休人员优化人力…… 但 “抠” 不是盲目削减,而是 “精准节流”。无数案例证明:抠对了能让餐厅起死回生,抠错了(如减食材品质、砍服务标准)只会加速倒闭。餐饮老板真正要学的,是 “在成本最小化与品质不降级之间找到平衡”,这与 00 后大厨 “用数据提效却不丢传统口味” 的逻辑异曲同工。
一、正确的 “抠法”:从 “盲目削减” 到 “精准优化”,这 5 个方向最值钱
餐饮成本的核心是 “房租、食材、人力、营销、能耗”,真正的高手不是 “一刀切”,而是 “在每个环节找到‘不影响体验的降本空间’”,就像 00 后大厨用智能系统减少损耗,却不降低菜品口味。
1. 房租:从 “抢旺铺” 到 “选对位置”,坪效比面积更重要
房租是餐饮最大的固定成本,盲目追求 “临街旺铺” 只会让成本失控,聪明的老板会从 “面积、位置、业态” 三个维度优化:
-
面积做减法:鱼你在一起推出 “30-50㎡ Mini 店”,较传统 120㎡门店砍掉 75% 面积,人力从 5 人减至 3 人,租金成本直接腰斩,而通过 “外卖 + 自提” 模式,坪效反而提升 30%;
-
位置避高峰:Shake Shack 的外卖专门店选在 “非临街的写字楼底商”,租金仅为临街铺的 1/3,同时辐射白领客群,外卖订单占比达 90%,完全覆盖客流需求;
-
业态混经营:北京某社区咖啡店白天卖咖啡,晚上与精酿酒吧合作 “共享场地”,房租成本分摊后降低 40%,还能吸引不同时段的客群。
关键逻辑:房租的核心是 “坪效 = 营业额 / 面积”,与其花 200 万租 100㎡旺铺,不如花 50 万租 30㎡精准位置,让每平米都产生价值。
2. 食材:从 “砍品质” 到 “控损耗”,数据比感觉更可靠
食材成本占比通常达 30%-40%,很多老板会通过 “换低价食材” 降本,结果导致顾客流失。正确的做法是 “用数据减少损耗,而非降低品质”:
-
智能采购降损耗:多点数智为物美打造的 AI 采购系统,通过历史销量、天气数据预测需求,将生鲜损耗率从 12% 降至 6%。餐饮老板可借鉴这一逻辑,用 Excel 记录每日销量,按 “前 7 天平均销量 ×0.8” 采购,避免过量备货;
-
边角料再利用:北京某日料店将 “寿司边角料” 做成 “9.9 元碎寿司套餐”,不仅减少浪费,还成了爆款引流产品,每月多增收 2 万元;
-
直采替代中间商:笨萝卜等 “苍蝇馆子” 直接与农户合作采购蔬菜,省去中间商环节,食材成本降低 15%,同时保证新鲜度,这也是其能做到 “低价还好吃” 的核心。
关键逻辑:食材成本的敌人是 “损耗” 而非 “品质”,控制损耗的最好方式是 “数据化管理”,而非 “偷工减料”。
3. 人力:从 “砍工资” 到 “提人效”,分工比人数更重要
人力成本逐年攀升,盲目裁员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聪明的老板会通过 “分工优化、技能复用、工具替代” 提升人效:
-
一人多岗设计:蛙淘厚汁干锅蛙砍掉 “杀蛙、砍蛙、切配” 等重复岗位,通过 “预制蛙肉” 让员工同时负责 “炸蛙、出餐、收银”,人力成本降低 30%,员工月薪反而因 “多岗补贴” 上涨 10%;
-
聘用灵活用工:麦当劳长期聘用退休人员负责 “清洁、点餐” 等基础岗位,时薪较全职员工低 20%,同时退休人员稳定性强,减少招聘成本;
-
工具替代重复劳动:引入 “AI 点餐机” 替代 1 名收银员,“自动传菜机器人” 替代 2 名传菜员,初期投入虽高,但半年即可回本,长期人效提升 50%。
关键逻辑:人力成本的核心是 “人效 = 营业额 / 人力成本”,通过 “优化分工 + 工具替代”,让 1 个人干 1.5 个人的活,比单纯砍工资更可持续。
4. 营销:从 “砸流量” 到 “做私域”,复购比新客更划算
很多老板迷信 “抖音投流、大众点评推广”,但营销费用往往打水漂。真正高效的营销是 “聚焦老客复购”,成本仅为拉新的 1/5:
-
社群替代推广:上海某社区烘焙店停止所有平台推广,转而建立 “老客社群”,每天分享烘焙知识、新品预告,推出 “老客带新立减 10 元” 活动,复购率从 20% 升至 50%,营销成本降为 0;
-
内容替代广告:某火锅店老板亲自在抖音拍 “后厨备菜过程”,展示 “新鲜食材”,不投流却收获 10 万粉丝,到店顾客中 30% 来自抖音,成本仅为 “投流广告” 的 1/10;
-
会员替代促销:推出 “19.9 元会员”,包含 “生日赠菜、积分兑换、优先订座” 等权益,锁定顾客长期消费,某川菜馆会员贡献了 60% 的营业额,且消费频次是普通顾客的 2 倍。
关键逻辑:营销的本质是 “建立信任”,私域和内容能低成本建立信任,比 “一次性流量广告” 更值钱。
5. 能耗:从 “省水电” 到 “提效率”,细节比口号更实际
能耗成本虽占比不高(约 5%-8%),但积少成多,优化空间藏在细节里:
-
设备定时开关:制定 “能耗时间表”,如早餐店咖啡机提前 1 小时开机,晚餐店空调非高峰时段调至 26℃,某快餐店通过此举每月省电费 3000 元;
-
节能设备替代:将传统冰箱换成 “节能冰箱”,能耗降低 40%,虽单价贵 2000 元,但 1 年即可通过电费节省回本;
-
废水回收利用:某火锅店将 “洗菜废水” 过滤后用于 “拖地、冲厕所”,每月省水费 1000 元,同时还能打造 “环保人设” 吸引顾客。
关键逻辑:能耗优化不需要 “大投入”,只需 “标准化流程 + 细节管控”,长期积累就是一笔可观的利润。
二、致命的 “坑”:这些 “抠法” 看似省钱,实则加速倒闭
很多老板为了降本走进 “误区”,看似短期省钱,实则损害长期口碑,就像 00 后大厨若为了创新丢掉传统口味,最终会失去顾客。以下 4 个 “坑” 必须避开。
1. 坑一:砍食材品质 —— 最愚蠢的 “自杀式降本”
某红烧肉老板为降成本,将 “五花肉” 换成 “劣质肉”,价格从 58 元降至 48 元,结果老顾客流失 80%,三个月后倒闭。顾客可以接受 “平价”,但不能接受 “偷工减料”:
-
后果:品质下降会直接导致 “复购率暴跌”,而拉新成本是复购的 5 倍,最终陷入 “越降本越没客流” 的恶性循环;
-
替代方案:若想降食材成本,可通过 “减少分量(如从 200g 减至 150g)”“推出小份菜” 等方式,而非换劣质食材。
2. 坑二:砍服务标准 —— 省下的钱不够赔口碑
某连锁火锅店为省人力,取消 “餐前倒水、餐后打包” 等服务,结果顾客投诉率上涨 3 倍,大众点评评分从 4.5 分降至 3.0 分,客流减少 50%:
-
后果:服务是餐饮的 “软实力”,差评会直接影响新客决策,而修复口碑的成本远高于省下的人力成本;
-
替代方案:可通过 “自助服务”(如自助调料台、自助茶水)减少服务环节,而非取消必要服务。
3. 坑三:盲目跟风 “预制菜”—— 没把控好就是 “自毁招牌”
预制菜能降人力成本,但很多老板盲目使用 “劣质预制菜”,导致菜品口味下降:
-
反面案例:某酸菜鱼店用 “速冻酸菜包” 替代 “新鲜酸菜”,顾客投诉 “味道刺鼻”,最终被迫下架,损失 10 万元;
-
正确做法:选择 “知名品牌预制菜”,或只在 “非核心菜品”(如凉菜、小吃)使用,核心菜品仍坚持现做。
4. 坑四:压缩卫生成本 —— 一旦被查,满盘皆输
某烧烤店为省成本,减少 “餐具消毒次数”,被食药监查处后罚款 5 万元,还被曝光,直接倒闭:
-
后果:卫生是餐饮的 “底线”,一旦违规,不仅面临罚款,还会失去顾客信任;
-
替代方案:可通过 “集中消毒餐具” 替代 “自建消毒间”,成本降低 30%,同时保证合规。
三、长期逻辑:“抠成本” 只是生存,真正的赢家靠 “价值提升”
餐饮老板不能只盯着 “节流”,更要学会 “在降本的同时提升价值”,就像 00 后大厨用数据提效的同时,通过创新菜品提升客单价。长期来看,以下 3 个方向比 “抠成本” 更重要。
1. 产品聚焦:从 “大而全” 到 “小而精”,爆款比多品更赚钱
很多餐厅菜单上有上百道菜,不仅增加食材成本,还降低烹饪效率。聪明的老板会 “聚焦爆款”:
-
案例:西贝砍掉快餐、零售等业务,全力聚焦 “正餐”,将菜单从 50 道菜减至 30 道,集中精力打磨 “羊蝎子、莜面” 等爆款,食材损耗率降低 20%,客单价反而从 80 元升至 100 元;
-
逻辑:爆款能形成 “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同时让顾客形成 “想到某道菜就来你家” 的认知,提升复购。
2. 体验升级:从 “低价内卷” 到 “价值感提升”,细节比价格更打动人
顾客不是 “只买便宜”,而是 “买划算”。在低价的同时提升 “价值感”,才能留住顾客:
-
案例:某面馆客单价从 20 元降至 18 元,但通过 “免费加面、自助小菜” 提升价值感,客流反而上涨 30%;
-
做法: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通过 “免费续杯、生日赠礼、干净整洁的环境” 等细节,让顾客觉得 “物超所值”。
3. 模式创新:从 “单一业态” 到 “多场景融合”,营收比成本更重要
单纯靠 “卖餐” 赚钱越来越难,老板们可通过 “场景融合” 增加营收:
-
案例:某书店 + 咖啡店,白天卖咖啡和书籍,晚上举办 “读书分享会”,收取门票费,营收较单纯咖啡店上涨 50%;
-
逻辑:多场景能吸引不同客群,增加 “非餐收入”,降低对 “餐品利润” 的依赖。
四、实操工具:餐饮老板必备的 “成本管控表”,简单实用
想要精准控成本,离不开数据化管理。以下 3 个表格能帮你快速掌握成本情况:
1. 每日食材采购表
食材名称
|
前 7 天平均销量
|
今日采购量(平均 ×0.8)
|
采购单价
|
成本金额
|
验收人
|
五花肉
|
20 斤
|
16 斤
|
15 元 / 斤
|
240 元
|
张厨
|
青菜
|
30 斤
|
24 斤
|
3 元 / 斤
|
72 元
|
李厨
|
2. 月度成本分析表
成本项目
|
金额(元)
|
占营业额比例
|
同比变化
|
优化方向
|
房租
|
50000
|
20%
|
+5%
|
换小面积
|
食材
|
75000
|
30%
|
+3%
|
减少损耗
|
人力
|
60000
|
24%
|
+4%
|
一人多岗
|
3. 坪效分析表
门店面积
|
月营业额
|
坪效(元 /㎡)
|
行业平均坪效
|
优化措施
|
50㎡
|
25 万元
|
5000 元 /㎡
|
3000 元 /㎡
|
保持
|
100㎡
|
30 万元
|
3000 元 /㎡
|
3000 元 /㎡
|
缩减面积
|
结语:“抠” 是手段,不是目的
2025 年的餐饮行业,“抠成本” 是生存的必要手段,但不是终极目的。真正的高手不是 “把成本降到最低”,而是 “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既不盲目浪费,也不牺牲品质。
就像 00 后大厨用智能系统提升效率,却始终坚守 “口味为王”;餐饮老板在降本时,也应记住:顾客可以接受 “平价”,但不能接受 “劣质”;可以接受 “简单”,但不能接受 “敷衍”。
最后,用柠季副总裁郜枫的话共勉:“餐饮行业,最终还是看产品力的,只要好吃好喝,从长远来看是不会有问题的。” 抠对成本,守住品质,才能在餐饮的 “寒冬” 里活下来,等到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