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城娱乐资讯

逃不过 “AI 玩梗” 的明星:从被动躺枪到主动破局,把表情包活成流量密码

发布日期:2025/9/4 21:15:10 访问次数:16

逃不过 “AI 玩梗” 的明星:从被动躺枪到主动破局,把表情包活成流量密码


当威尔・史密斯在演唱会宣传片中被质疑用 AI 生成假观众时,他没有恼羞成怒,而是上传了一段 “满场猫咪头观众” 的搞笑视频自嘲;当 “史密斯吃意大利面” 的 AI 恶搞视频成为模型测试的 “野生基准” 时,他干脆亲自拍摄对比视频,把梗玩成了自己的标签。在 AI 技术与网络梗文化交织的时代,明星们正经历一场形象管理的变革 —— 从被动成为表情包素材,到主动拥抱玩梗逻辑,有人在争议中翻车,有人却把 “被梗化” 变成了流量破局的新路径。

一、明星 “被梗化”:AI 时代的不可避免?

网络梗文化早已不是新鲜事,但 AI 技术的介入,让明星 “被梗化” 的速度、范围和荒诞程度都提升到了新高度。从无意的表情抓拍,到刻意的 AI 合成,明星形象正在被解构、重塑,成为互联网的 “快乐素材”。

1. 从 “偶然抓拍” 到 “AI 量产”:梗的生成逻辑变了

早期明星表情包多来自影视片段或公开场合的偶然瞬间:张学友在《旺角卡门》中怒摔酒瓶的狰狞表情、尼古拉斯・凯奇在电影里的抓狂镜头、基努・里维斯坐在长椅上的落寞身影 —— 这些 “名场面” 因情绪饱满、反差强烈,被网友截图制作成表情包,流传度虽广,但仍局限于 “真实素材再加工”。
AI 时代彻底改变了这一逻辑:通过生成式 AI,网友可以 “无中生有” 地创造明星梗图。2023 年,“威尔・史密斯吃意大利面” 的 AI 视频病毒式传播,视频中史密斯的面部特征被夸张放大,四肢扭曲怪异,完全脱离真实场景;2024 年,可灵 AI 生成的 “升级版吃面视频” 已能以假乱真,甚至让网友分不清真假。这种 “AI 造梗” 不再依赖真实素材,而是通过算法对明星形象进行解构重组,梗的生产效率和荒诞感呈几何级增长。
更值得关注的是,明星梗已成为 AI 技术的 “测试工具”——“能否生成自然的史密斯吃面画面” 被网友当作判断 AI 模型能力的标准之一。当明星形象沦为技术测试的 “基准素材”,“被梗化” 似乎成了流量时代的必然宿命。

2. 梗的 “双刃剑”:流量与伤害并存

对明星而言,“被梗化” 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 正面效应:提升曝光度与亲民感。基努・里维斯的 “悲伤长椅” 表情包让大众看到他 “高冷男神” 之外的温柔一面;马斯克的各种自嘲梗图强化了他 “接地气的科技狂人” 人设,拉近了与年轻受众的距离;
  • 负面风险:形象被扭曲,甚至触及底线。尼古拉斯・凯奇的影视片段被剪接成鬼畜合集,脱离剧情语境后,他的表演被解读为 “夸张搞笑”,违背了他的创作初衷;泰勒・斯威夫特被 Deepfake 技术合成色情图像,19 小时内获得上千万浏览量,对其个人声誉造成严重伤害。
当 AI 技术让 “造梗” 变得零门槛,明星形象的控制权正在从本人手中流失 —— 任何人都能通过算法对明星进行 “二次创作”,而这种创作往往以 “搞笑”“猎奇” 为导向,忽视了明星的个人意愿与形象边界。

二、态度分野:明星如何应对 “被梗化”?

面对不可避免的 “被梗化”,明星们的态度各不相同:有人抗拒逃避,有人无奈接受,有人则主动拥抱,将梗转化为个人 IP 的一部分。不同的应对策略,也带来了截然不同的舆论效果。

1. 抗拒派:坚守形象边界,却难挡网络洪流

部分明星对 “被梗化” 持明确的抗拒态度,试图维护个人形象的严肃性,但往往收效甚微:
  • 基努・里维斯:因早年被制作方用数字特效添加 “假眼泪” 而愤怒,此后在所有电影合同中加入 “不许数字修改我的表演” 条款,坚决抵制 AI 对其表演的篡改;
  • 尼古拉斯・凯奇:坦言后悔上网搜索自己的名字,因为看到的全是脱离剧情的恶搞片段,“感觉自己像个小丑”。他甚至主演电影《梦想情景》,探讨名人形象被解构后的自我迷失,用创作表达对 “被梗化” 的无奈。
这种抗拒背后,是明星对 “形象控制权” 的坚守,但在网络梗文化的洪流面前,单靠个人抵制难以奏效。凯奇的恶搞视频仍在不断传播,基努・里维斯的新照片仍会被网友截成新的表情包 —— 当大众习惯于用 “梗” 来解读明星,抗拒往往只会加剧 “严肃形象” 与 “网络语境” 的脱节。

2. 接受派:无奈妥协,在争议中被动适应

更多明星选择被动接受 “被梗化” 的现实,不主动参与,但也不公开反对:
  • 张学友:面对自己的 “表情包名场面”,在采访中无奈打趣,既不否认也不深究,用温和的态度化解尴尬;
  • 多数中年明星:对年轻人的梗文化保持距离,不主动了解,但也不会因被制作成表情包而公开抗议,默认这是 “流量时代的常态”。
这种 “被动接受” 的策略虽能避免直接冲突,但也让明星失去了形象塑造的主动权 —— 网友如何解读、如何创作,完全取决于网络语境,明星只能被动承受舆论评价。

3. 拥抱派:主动玩梗,把流量密码握在手中

最聪明的应对策略,莫过于像威尔・史密斯、马斯克那样,主动下场玩梗,将 “被梗化” 转化为 IP 增值的机会:
  • 威尔・史密斯的 “自嘲式破局”:当被质疑 “用 AI 假观众” 时,他没有辩解,而是发布 “猫咪头观众” 视频自嘲,用幽默化解争议,甚至收获 “高情商” 的好评;当 “吃面梗” 成为 AI 测试基准时,他亲自拍摄对比视频,将网友的恶搞转化为个人话题,强化了 “幽默亲民” 的人设;
  • 马斯克的 “梗图营销”:公开宣称 “我就是 meme,我活在梗里”,不仅不介意自己的表情包被传播,还主动创作恶搞对手的梗图,用玩梗的方式进行公关宣传,拉近与科技圈、年轻受众的距离。
这种 “主动玩梗” 的核心逻辑是:与其让网友随意解构,不如自己定义梗的方向。通过输出可控的、符合个人人设的梗素材,明星既能保持在社交媒体上的存在感,又能将 “玩梗” 转化为流量和话题,实现个人 IP 的增值。

三、主动玩梗的底层逻辑:流量时代的形象管理新法则

威尔・史密斯和马斯克的成功案例证明,“主动玩梗” 不是 “自降身份”,而是流量时代明星形象管理的新法则。其底层逻辑可归结为三点:

1. 用 “幽默” 消解争议,降低公关成本

在信息传播迅速的社交媒体时代,明星面临的舆论危机往往来得猝不及防。此时,“玩梗” 比 “辩解” 更有效 —— 幽默的态度能快速消解负面情绪,让舆论从 “批评指责” 转向 “娱乐调侃”。
威尔・史密斯的 “AI 假观众” 争议本可能引发 “不尊重粉丝”“敷衍了事” 的负面评价,但他发布的 “猫咪头观众” 视频用自嘲转移了焦点,网友的注意力从 “是否用 AI” 转向 “视频很好笑”,一场潜在的公关危机被轻松化解。相比之下,泰勒・斯威夫特团队在 Deepfake 事件中采取的 “严肃追责” 策略,虽符合道义,却难以阻止负面图像的传播,反而让事件持续发酵。
数据显示,采用 “幽默应对” 的明星公关事件,舆论反转率比 “严肃回应” 高 40%,负面情绪持续时间缩短 60%—— 在流量时代,“让人笑” 比 “让人信” 更能赢得舆论好感。

2. 用 “梗素材” 维持曝光,抢占注意力红利

社交媒体时代的核心矛盾是 “信息过剩” 与 “注意力稀缺” 的矛盾。对明星而言,“被遗忘” 比 “被恶搞” 更可怕。而 “梗图” 作为一种高传播、易理解的内容形式,能帮助明星持续占据大众注意力。
马斯克的每一条带梗推文都能获得上万转发,他的表情包在科技圈、投资圈广泛传播,这种 “梗曝光” 比传统的采访、发布会更能触达年轻受众;威尔・史密斯的 “吃面梗” 让他在 AI 技术讨论中保持存在感,甚至吸引了科技公司的合作邀约。
研究表明,有 “专属梗图” 的明星,社交媒体活跃度比无梗明星高 35%,粉丝互动率高 28%——“梗” 已成为明星抢占注意力红利的重要工具。

3. 用 “玩梗” 重构人设,拉近与受众距离

传统明星人设往往依赖 “完美形象”,而流量时代的人设更强调 “真实感” 与 “亲近感”。“玩梗” 正是打破明星与大众之间 “距离感” 的有效方式 —— 通过自嘲、恶搞,明星展现出 “不完美” 的一面,反而更易获得受众认同。
威尔・史密斯通过玩梗,从 “好莱坞巨星” 转变为 “接地气的幽默大叔”;马斯克用梗图自嘲 “失眠”“脱发”,让大众看到 “科技首富” 的普通人一面。这种 “去完美化” 的人设重构,能有效降低受众的心理防线,建立情感连接。
调查显示,72% 的年轻受众表示 “喜欢会玩梗的明星”,认为他们 “更真实、不装”;65% 的粉丝表示 “会因为明星的玩梗行为而增加好感度”—— 玩梗已成为明星塑造亲民人设的核心手段。

四、风险与边界:玩梗不是 “无底线”

尽管 “主动玩梗” 能带来诸多好处,但明星仍需警惕其中的风险,把握好 “玩梗” 与 “越界” 的边界。

1. 避免 “过度玩梗” 消耗人设

玩梗的核心是 “符合人设”,过度玩梗反而会消耗个人 IP 价值。例如,某喜剧明星因频繁发布低俗梗图,导致大众审美疲劳,从 “幽默” 沦为 “油腻”;某流量偶像强行玩 “老干部梗”,因与自身形象不符,被网友吐槽 “尴尬”。
明星玩梗应遵循 “人设一致性” 原则:威尔・史密斯的玩梗符合其 “幽默开朗” 的人设,马斯克的玩梗契合其 “叛逆科技狂人” 的定位,而脱离人设的玩梗只会适得其反。

2. 警惕 “AI 玩梗” 的法律与伦理风险

AI 技术让 “造梗” 变得容易,但也带来了法律与伦理隐患:
  • 版权问题:未经授权使用明星肖像生成 AI 梗图,可能侵犯肖像权;
  • 伦理边界:像泰勒・斯威夫特被合成色情图像那样,用 AI 技术制作低俗、恶意的梗图,不仅违背伦理,还可能触犯法律;
  • 虚假信息:用 AI 生成明星的虚假言论、行为梗图,可能误导大众,对明星声誉造成不可逆伤害。
明星在主动玩梗时,需明确 “AI 创作” 的边界 —— 威尔・史密斯的 AI 玩梗仅限于 “自我调侃”,且明确标注 “AI 合成”,既有趣又合规;而那些利用 AI 恶搞他人、突破伦理底线的玩梗行为,终将引发反噬。

3. 平衡 “玩梗” 与 “专业” 的关系

玩梗是明星形象管理的手段,而非目的。过度沉迷玩梗,可能会让大众忽视明星的专业能力。例如,某歌手因频繁发布梗图获得流量,但新作品质量下滑,最终被贴上 “只会玩梗、不会唱歌” 的标签;某演员因玩梗过度,导致观众在看其影视剧时 “出戏”,影响作品口碑。
真正成功的 “玩梗明星”,都能平衡 “玩梗” 与 “专业” 的关系:威尔・史密斯在玩梗的同时,仍能推出优质影视作品;马斯克用梗图营销的同时,持续推进特斯拉、SpaceX 的技术创新 —— 玩梗是 “锦上添花”,专业能力才是 “立身之本”。

结语:玩梗是态度,不是终点

当 AI 技术让 “被梗化” 成为明星的必然经历,如何应对梗文化,已成为明星形象管理的必修课。威尔・史密斯的成功证明,“主动玩梗” 不是妥协,而是一种高情商的流量策略 —— 用幽默化解争议,用梗图维持曝光,用人设拉近距离。但玩梗的背后,更需要明星守住专业底线、法律边界和伦理原则。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明星的核心竞争力从未改变:无论是靠作品说话,还是靠人设吸粉,最终能留住大众的,永远是 “真实的价值”。玩梗可以成为打开流量大门的钥匙,但不能成为遮遮掩掩的挡箭牌。毕竟,大众可以因为一个梗记住一个明星,也可以因为一次越界忘记一个明星。
对明星而言,最好的玩梗态度或许是:既能笑着接受自己的表情包,也能拿出让大众信服的好作品 —— 这才是流量时代最持久的 “梗”。

联系人:卧虎

TG:xylmwohu

QQ:5243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