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城娱乐资讯

明星不够用了!网红集体 “攻占” 演唱会,是狂欢还是泡沫?

发布日期:2025/9/4 21:15:26 访问次数:15

明星不够用了!网红集体 “攻占” 演唱会,是狂欢还是泡沫?


“退票、退票、退票……” 当《爱如火》的前奏响起,胡诗佳跟着全场观众喊出八个八拍的 “暗号”,声音嘶哑却难掩兴奋。这场 58 岁网红那艺娜的见面会上,观众比主角更投入:唱到 “辛劳一生的爸爸妈妈” 齐声应 “哎”,被问 “人在哪” 就喊 “张兵”,对 “地名” 的回答永远是 “俄罗斯”—— 这些线上发酵的 “梗”,成了线下狂欢的密码。
2025 年,中国演出市场迎来荒诞却真实的转折:当曾轶可巡演因票房惨淡取消、港台一线明星场次腰斩时,那艺娜、刀酱等网红却从短视频屏幕走上 Livehouse、体育馆的舞台,一场千人演出开票即售罄。“明星不够用了” 的背后,是网红与主办方的 “双向救赎”,也是演出行业在流量时代的被迫重构。但这场看似热闹的 “接管”,究竟是行业新机遇,还是昙花一现的泡沫?

一、从屏幕到舞台:网红演唱会的 “野蛮生长”

网红线下演出的爆发,不是偶然的个体成功,而是一条从 “流量试水” 到 “规模化巡演” 的产业化路径。如今的演出市场,网红已从 “边缘玩家” 变成 “主力阵容”。

1. 量级突破:从 Livehouse 到体育馆的 “跳级式” 扩张

网红演出的场地升级速度,远超传统艺人。那艺娜的巡演堪称 “教科书级” 案例:2025 年 5 月杭州首演还是小剧场,因 “假唱梗” 意外破圈后,迅速升级至北京最大 Livehouse,票价从 99 元涨至 188 元仍售罄;8 月开启 “特种兵式巡演”,30 天内连演 27 场,场均千人规模,甚至一天连开两场。
更令人意外的是 “破圈性” 受众:Livehouse 老板吕瑞华发现,那艺娜的观众里有年轻人、中年人,甚至一家三口组团,“和传统 Livehouse 的文艺青年群体完全不同”。这种 “全年龄段覆盖” 的特质,让网红演出具备了传统明星难以企及的市场广度。

2. 类型分化:从 “神曲歌手” 到 “声优网红” 的全品类渗透

网红演出早已跳出 “神曲演唱” 的单一模式,形成多赛道布局:
  • 神曲派:以那艺娜(《爱如火》)、何秋亊(《科目三》)为代表,靠病毒式传播的单曲吸引观众,演出核心是 “梗互动” 而非唱功;
  • 颜值 / 才艺派:千万级网红等什么君、二次元歌手封茗囧菌,主打 “清新人设 + 翻唱改编”,受众以年轻粉丝为主;
  • 跨界派:语音厅声优谷江山、“人间油物” 田一名,将线上的 “声音魅力”“搞笑人设” 转化为线下演出内容;
  • 潜力派:如刀酱凭借河南话歌曲《5:20AM》走红后,通过 7 站售罄的巡演完成 “路人粉转核心粉” 的转化,抖音账号涨粉 50 万。
据演出主办王彦透露,2025 年他承接的 60 场演出中,网红类占比达 50%-60%,而去年这一比例更高达 70%—— 网红已成为中小演出市场的 “流量基本盘”。

二、双向奔赴:网红与主办方的 “生存自救”

网红扎堆开演唱会,本质是 “供给过剩” 与 “需求饥渴” 碰撞下的必然结果。一边是网红急需突破流量天花板,一边是主办方苦于明星资源短缺,两者的结合成了 “彼此的救命稻草”。

1. 主办方:从 “明星依赖” 到 “网红救场” 的被迫转向

2025 年的演出市场,正经历 “冰火两重天”:头部明星的大型演唱会(5000 座以上)占比近八成,吸走了大部分资金与流量;而中小演出(Livehouse、剧院)却面临 “票房危机”,甚至因卖不出票被迫取消。
  • 明星资源枯竭:传统歌手要么被大公司垄断,要么因 “票房风险” 不敢轻易开演 —— 曾轶可团队就因主办方以 “票房无法覆盖成本” 为由取消苏州站,公开与主办方争执;
  • 成本压力倒逼:网红演出能极大降低成本:传统歌手需要乐团伴奏,网红只需 DJ 或伴奏带;网红团队对场地、差旅要求更低,且多采用 “包场模式”,主办方无需承担票房风险。正如王彦所言:“以前 Livehouse 不接网红,现在不接就活不下去 —— 包场租金能让场馆至少不亏。”

2. 网红:从 “线上焦虑” 到 “线下破局” 的主动突围

对网红而言,线下演出是对抗 “流量衰退” 的唯一选择。短视频平台的流量红利见顶后,网红们面临两大困境:
  • 收入下滑:头部抖音网红的广告报价从单条 3 万跌至 1 万,且接单量锐减;直播打赏也因用户审美疲劳持续下滑;
  • 生命周期短:网红的热度通常只有 1-2 年,若不能转化为 “可持续 IP”,很快会被新网红替代。
线下演出成了 “破局关键”:既能通过门票、周边获得稳定收入,又能通过 “面对面互动” 强化粉丝粘性。刀酱的案例就证明:巡演后不仅粉丝付费率提升 30%,商单报价也翻了一倍。

3. 市场空白:填补 “大众娱乐” 的需求缺口

传统演唱会的票价(动辄 500 元以上)将大量普通观众挡在门外,而网红演出的低价策略(多为 99-288 元)精准击中了 “大众娱乐” 需求。此外,网红演出的 “强互动”“轻形式”,也契合了当下年轻人 “解压式消费” 的心理 —— 他们不在乎唱功好坏,只需要一场能肆意狂欢的聚会。正如那艺娜的观众所说:“来这里不是听歌,是和大家一起喊‘退票’,太解压了!”

三、狂欢背后的隐忧:网红演出的 “致命短板”

网红演唱会的热闹,掩盖不了行业的深层危机。缺乏专业素养、内容同质化、生命周期短暂等问题,让这场 “接管” 更像是 “昙花一现的泡沫”。

1. 专业能力缺失:从 “假唱翻车” 到 “版权纠纷” 的连环雷

网红们在线上靠滤镜、修音维持 “完美形象”,但线下舞台成了 “照妖镜”:
  • 表演硬伤:那艺娜杭州首演时,音响传出童声伴奏,“假唱” 争议引爆网络;某网红演出时因不会用麦克风,手挡住收音孔导致全程声音模糊;
  • 版权意识淡薄:为撑起 1 小时演出,网红们常翻唱大量歌曲却不授权。王彦就曾因合作网红翻唱 17 首未授权歌曲,被迫赔偿 1 万多元;
  • 团队不专业:网红团队多缺乏演出经验:有艺人把酒店订在离场地 30 公里外导致堵车误场;有小助理因不懂设备,拉着清洁工问 “声音怎么调”。

2. 内容同质化:“梗消耗” 难掩 “创新匮乏”

网红演出的核心竞争力是 “线上梗的线下转化”,但这种模式极易陷入同质化:
  • 套路单一:几乎所有神曲类网红的演出流程都是 “唱爆款 + 玩梗互动 + 合影”,那艺娜的巡演开了 20 多场,始终是 8 首歌 + 固定暗号,观众新鲜感逐渐消退;
  • 缺乏原创:90% 的网红演出依赖翻唱,原创作品不足 5 首,难以形成长期吸引力。正如业内人士批评:“网红演唱会不是‘演出’,是‘大型线上梗见面会’,没有内容沉淀。”

3. 生命周期短暂:“昙花一现” 的流量游戏

网红的热度周期决定了其演出的 “不可持续性”。王彦透露,他与网红的合作合同多为 1 年,而与传统艺人的合作至少 3 年:“网红火得快,凉得更快 —— 去年合作的 10 个网红,今年只剩 2 个还能开演。”
更严峻的是 “口碑反噬”:旺仔小乔因 “蒙面演唱会”“抄袭争议” 掉粉 300 万,不仅演出取消,还遭多平台禁言;某网红因直播时说错话,导致核心粉丝抵制巡演,800 人场地只来了 200 人。

四、未来走向:是 “泡沫破灭” 还是 “行业重构”?

网红演唱会不会彻底消失,但必须经历 “大浪淘沙” 的洗牌。只有解决 “专业度”“内容创新”“长线运营” 三大问题,才能从 “流量狂欢” 转向 “可持续产业”。

1. 短期:淘汰粗制滥造,留存优质案例

未来 1-2 年,大量投机性网红演出将被市场淘汰:
  • 主办方筛选趋严:王彦等资深主办已开始拒绝 “纯流量无内容” 的网红,转而聚焦 “有原创能力”“人设稳定” 的艺人(如刀酱);
  • 场地门槛提高:头部 Livehouse 开始要求网红提供 “演出方案”“版权证明”,避免因 “低俗内容” 影响场馆口碑。

2. 中期:专业化升级,向 “迷你演唱会” 转型

存活下来的网红演出,将向 “专业化” 方向发展:
  • 内容升级:增加原创歌曲比例,引入乐队伴奏、舞台设计,摆脱 “伴奏带 + 玩梗” 的简陋模式;
  • 运营规范化:建立专业的演出团队(包括调音师、舞台监督),与版权公司合作解决授权问题;
  • 差异化定位:深耕垂直领域,如声优网红做 “沉浸式声音剧场”,二次元网红做 “动漫主题演唱会”,避免同质化竞争。

3. 长期:融入演出生态,成为 “补充力量”

网红演出不会取代传统演唱会,而是成为演出市场的 “补充板块”:
  • 受众互补:传统演唱会聚焦 “核心粉丝”,网红演出覆盖 “大众娱乐” 群体,两者形成差异化;
  • 人才输送:部分优质网红可能通过线下演出转型为 “专业艺人”,如刀酱已开始筹备原创专辑,向主流音乐市场进军;
  • 模式创新:网红演出的 “线上线下联动”(如直播演出、虚拟合影),可能为传统演出提供新的运营思路。

结语:狂欢终会落幕,内容才是王道

网红 “接管” 演唱会的现象,是流量时代的必然产物 —— 它既暴露了演出行业 “明星依赖症” 的危机,也展现了 “大众娱乐” 的巨大潜力。但这场狂欢终会落幕:靠 “梗” 吸引的观众终将审美疲劳,靠 “流量” 支撑的演出难以长久。
对网红而言,线下舞台不是 “捞快钱” 的工具,而是 “打磨内容” 的试炼场;对主办方而言,网红不是 “救急稻草”,而是 “培育新势力” 的契机;对行业而言,网红演出的价值不在于 “取代谁”,而在于推动演出市场回归 “大众本质”—— 让更多人能以低价享受现场娱乐。
当 “退票” 的暗号不再新鲜,当网红的热度褪去,只有那些真正有内容、有诚意的演出,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毕竟,演出行业的核心永远是 “内容”,不是 “流量”。

联系人:卧虎

TG:xylmwohu

QQ:5243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