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开学季,棋手柯洁在与鲁豫的访谈中那句 “希望自己永远是少年,哪怕 60 岁,也要是个‘少年老头’”,戳中了无数人在 AI 时代的内心共鸣。从多年前与 AlphaGo 对弈 0:3 惨败后坦言 “十几年努力失去意义”,到如今坚守 “锐度与棱角”、主动探索人生新边界,柯洁的蜕变,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更折射出一个核心命题:当 AI 的算力与算法不断碾压人类的 “标准化能力” 时,那些无法被量化的 “棱角”—— 独立思考、个性表达、情感温度,才是人类最该守护的珍宝。
一、从棋盘到人生:柯洁的 “棱角” 为何珍贵?
柯洁的 “棱角”,从来不是 “固执”,而是在认清 AI 优势后,对 “人类价值” 的清醒坚守。这种坚守,体现在他对 “算法化思维” 的主动抵抗,更体现在对 “多元人生” 的勇敢探索。
(一)直面 AI 碾压后的 “不妥协”
2017 年的人机大战,AlphaGo 走出的 “神之一手”,让柯洁彻底明白:在围棋的计算、记忆、布局等 “标准化能力” 上,人类已无胜算。但他没有陷入 “自我否定”,而是选择 “重新定义价值”—— 既然无法在算力上击败 AI,便转而追求围棋之外的人生可能性。进入清华大学深造、尝试跨界创作、在公共议题中发声,柯洁用行动证明:人类的价值从不是 “与 AI 比拼单一能力”,而是 “拥有突破边界的主动性”。
更可贵的是,他始终保留着 “不随波逐流” 的个性。年初 LG 杯世界围棋棋王战决赛上的退赛,曾引发争议,但这正是他 “棱角” 的体现 —— 不被 “必须参赛” 的规则绑架,不迎合外界对 “棋手” 的刻板期待。这种 “敢于说不” 的勇气,在算法追求 “最优解”“无争议” 的时代,显得尤为稀缺。
(二)对 “标准化人生” 的反叛
AI 的核心逻辑是 “优化与复制”,它擅长将复杂问题拆解为标准化流程,输出可复制的 “最优答案”。而柯洁的选择,恰恰是对这种 “标准化” 的反叛。他拒绝将自己困在 “职业棋手” 的单一标签里,而是像 “少年” 般好奇地探索未知:学哲学、写随笔、参与公益,甚至坦然谈论自己的迷茫与脆弱。这种 “不完美” 的真实,与 AI 输出的 “精准无错” 形成鲜明对比,却恰恰是人类的可爱之处。
正如他在访谈中所说:“围棋不能再成为生活的全部。” 这句话的背后,是对 “算法式人生” 的警惕 ——AI 可以为人生提供 “建议”,但不能替代人类做出 “选择”;可以计算 “利弊”,但无法体会 “热爱与遗憾”。柯洁的 “棱角”,本质上是对 “人类主体性” 的捍卫。
二、不止柯洁:那些守护 “人类棱角” 的声音
柯洁的坚守并非孤例。近期,徐扬生、莫言等领域领军人物的公开言论,都在呼应同一个主题:AI 时代,人类最该珍惜的,是那些 AI 无法复制的 “非标准化特质”。
(一)徐扬生:警惕思考 “外包”,守护独立思辨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在新生入学典礼上的警示振聋发聩:“切勿让自我思考能力逐渐‘外包’给 AI。” 他指出,AI 让知识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也容易滋生 “拿来主义”—— 遇到问题先问 AI,而非自己分析;写报告依赖 AI 生成,而非独立调研。长此以往,人类将失去 “批判性思维” 与 “独立判断” 的能力,沦为 AI 的 “执行工具”。
徐扬生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如今,不少学生用 AI 写作业、上班族用 AI 写周报、甚至学者用 AI 整理文献 —— 这种 “高效” 的背后,是思考能力的退化。他强调,大学的核心价值不是 “传授知识”,而是 “培养会思考的人”:敢于质疑权威、善于提出问题、能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些能力,正是 AI 无法企及的 “人类棱角”。
(二)莫言:AI 有文采却无灵魂,情感与创新是人类底色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体验更具说服力。他曾让 AI 创作纪念屈原的诗,结果是 “辞藻华丽、文采飞扬,却缺乏真正的创新与情感”。这精准点出了 AI 的致命短板:它可以学习人类的语言范式、模仿经典的写作风格,却无法拥有 “亲身经历的情感” 与 “突破常规的创新”。
莫言所说的 “都一样的不一样”,道破了人类价值的核心。AI 擅长 “趋同”—— 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偏好,输出符合大众审美的内容;而人类擅长 “求异”—— 用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用颠覆性的想法推动进步。就像屈原的《离骚》,之所以能流传千年,不是因为文字优美,而是因为其中蕴含的 “上下求索” 的精神与 “忧国忧民” 的情怀 —— 这些 “灵魂层面” 的东西,永远无法被算法复制。
三、AI 时代,如何守护 “人类的棱角”?
AI 浪潮不可逆转,与其恐惧 “被替代”,不如主动守护 “人类的独特性”。柯洁、徐扬生、莫言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三条路径。
(一)拥抱 AI,但不依赖 AI:做 “使用者” 而非 “附庸者”
柯洁从未排斥 AI—— 他会用 AI 复盘棋局、研究战术,但绝不会让 AI 替自己做人生选择。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将 AI 当作 “工具” 而非 “主人”。工作中,用 AI 处理重复、繁琐的任务,节省时间用于思考与创新;学习中,用 AI 查询资料、拓展视野,但坚持自己分析、总结、质疑。就像画家使用画笔创作,画笔是工具,而创意与情感才是作品的灵魂 ——AI 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 “画笔”。
(二)回归 “真实体验”:在生活中积累 “非标准化素材”
AI 的 “缺陷” 在于没有 “真实人生”—— 它无法体会 “失去的痛苦”“成功的喜悦”“探索的迷茫”,而这些正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莫言的写作灵感来自对乡村生活的观察,柯洁的人生感悟来自棋局的输赢与校园的沉淀,徐扬生的教育理念来自对学生的了解 —— 这些 “真实体验”,是 AI 永远无法获取的 “独家素材”。
因此,守护棱角的第一步,是 “走进生活”:多读书、多旅行、多与人交流,多尝试那些 “看似无用” 的事情 —— 学一门乐器、画一幅画、参加一次公益活动。这些经历或许不能直接带来 “收益”,却能丰富我们的情感、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拥有 “不同于 AI 的思考角度”。
(三)教育要 “反算法”:培养 “无法被量化” 的能力
徐扬生的观点直指关键:教育是守护人类棱角的 “最后防线”。当下的教育,过于强调 “标准化考核”—— 用分数衡量能力,用排名定义价值,这恰恰与 AI 的 “优化逻辑” 不谋而合。未来的教育,更应该聚焦 “非标准化能力”:
-
批判性思维:教会学生 “质疑 AI 的答案”,而非盲目相信;
-
创造力:鼓励学生提出 “异想天开” 的问题,尝试 “不按常理” 的解法;
-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感,培养同理心与责任感;
-
价值判断: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价值观,而非被算法推荐的 “主流观点” 裹挟。
就像清华大学给了柯洁 “探索的空间”,让他从棋手成长为 “多元的人”,教育的意义,就是为每个 “棱角” 提供生长的土壤。
四、结语:在算法的世界里,做 “独一无二的自己”
柯洁在访谈中说:“希望自己永远是少年。” 这个 “少年”,不是幼稚,而是对世界保持好奇、对自我保持真诚、对权威保持警惕的状态。在 AI 能写代码、能写诗、能下棋、甚至能做手术的时代,我们之所以 “不可替代”,不是因为我们比 AI 更 “聪明”,而是因为我们有 “棱角”—— 有独立的思考、独特的个性、真挚的情感,有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的勇气,有 “不完美却真实” 的人生。
AI 汹涌而来,但它终究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我们不必害怕被 AI 超越,而要害怕自己变得 “像 AI 一样”—— 失去激情、失去个性、失去思考的能力。愿我们都能像柯洁那样,守住自己的棱角,在人生的棋盘上,下出 “属于自己的棋”;愿教育能像徐扬生期待的那样,成为守护棱角的 “文明高地”;愿每个 “不一样” 的我们,共同构成这个时代最珍贵的 “人类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