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城娱乐资讯

聪明钱,牛市中躲入低波红利

发布日期:2025/9/25 17:20:07 访问次数:15

聪明钱,牛市中躲入低波红利

股市震荡,不少技术薄弱的股民放弃“一夜赌徒式暴富”,转向求安稳。这一两年,以低波动、高股息为核心的“低波红利”资产配置,凭借抗风险特性,成为求稳人群的青睐选择。业内有说法称:“低波红利,是社会在给大众变相发钱,发的是中国优质公司的红利。”虽非绝对结论,却道出其吸引力——北京某投资公司负责人透露,配置低波红利的投资者以70后为主,多为教师、医生、律师等高收入群体;90后因资金有限或看轻“微薄红利”,更倾向追逐高收益,恰应了“没钱的想一夜暴富,有钱的求保本保值躺平”的现实。

一、高收入中老年:低波红利的核心拥趸

40多岁的医药行业从业者李姐,在长期利率下行背景下,一直寻求闲钱跑赢通胀的路径。去年10月,她委托北京某投资公司进行私募理财,初期投入160万元配置低波型产品(以低波动股票为主,聚焦国企央企红利与银行板块),截至目前收益约6%,已跑赢大额存单利率。
即便在股市走牛预期增强时,李姐也未完全放弃低波红利——这160万元是她资产配置的“压舱石”,同时她拿出14万元尝试激进型投资(可转债与黄金)。截至目前,160+14万元本金及收益已接近200万元,符合其预期。值得注意的是,李姐的资产配置比例并非固定:4月美股因关税战暴涨时,她抄底美股与港股;5月市场见顶压力显现,转向“价值投资”配置银行+黄金;7月又调整为低波与激进“五五分”,其中低波产品覆盖内地及香港银行、黄金,红利产品聚焦港股科技与医药。
这种“半委托”模式(大部分决策权交予机构,保留关键控制权)是中老年高收入群体的典型选择。据该投资公司透露,类似李姐的70后客户,多赶上改革开放红利,职业以专业人士为主,投资目标明确——让养老金“稳定获益”,而非追逐短期高风险收益。在社交媒体上,低波红利也被老投资者称为“A股长线法宝”“时间的朋友”,成为上有老下有小“中坚层”的“稳稳收息”工具,不过其并非“零风险”,近期也有投资者因配置不当出现亏损。

二、低波红利怎么玩?从起源到中国实践

“低波红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市场,是经典价值投资策略。金融学家西格尔在《股市长线法宝》中指出:“过去50年,低市盈率、高股息收益率的股票业绩战胜大盘,且风险低于成长股”,认为高股息策略是长线投资的核心。
中国低波红利发展始于2013年,中证指数公司当年12月发布“中证红利低波指数”,后续又推出红利低波100指数等。但早期其并未受重视:过去10年国内广谱利率超5%,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4%,而低波红利相关上市公司股息率仅4%左右,且A股股息支付率低,导致相关基金规模小、热度低。
2020年成为转折点。北京信予莱希投资创始合伙人聂旭东见证了这一变化:2020年前,行业投资热点以高利率非标资产为主(如房地产永续债,恒大曾靠10%-30%利率的永续债扩张,成为行业“范本”);2018年资管新规实施(打破刚性兑付、规范资管业务)后,高风险非标资产失宠,资金转向稳健的低波红利产品——这既是资管新规的推动,也是中国经济转向“稳增长”后,投资者财富观从“追高”到“求稳”的体现。
低波红利的核心逻辑,是通过“红利+低波”双筛选,选出业务稳定、盈利强、分红意愿高且股价平稳的公司,提供“睡得着觉”的稳定现金流。具体配置上,多为“股债混合”:股票是核心(银行、煤炭、钢铁、有色为经典标配,2020-2024年连续五年股息率超5%的16家A股公司,多集中于这些现金流稳定行业);债券为辅(以高评级产业债、城投债为主,聂旭东公司2020年设计的相关策略,五年年化收益近11%)。
操作难点在于“平衡”:既要通过股债搭配实现风险对冲,又要根据宏观变化(如美联储政策、国内GDP/CPI)调整策略,还要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例如2025年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时,需及时捕捉生物医药、港股科技等潜在高收益机会,同时保留低波底仓。

三、热背后的逻辑:资产荒、政策加持与长期价值

低波红利走红,本质是“长期利率下行+优质资产荒”的结果。聂旭东指出,经济高速增长期,高收益产品多,低波红利难成主流;当经济转向“正常速度”,投资者更需“防波堤”类资产对冲震荡。从数据看,低波红利的长期价值显著:
  • Wind数据显示,2005-2024年19年间,低波红利指数13年实现正涨幅,仅2008、2011、2018年跌幅较深,抗震能力突出;
  • 近三年,中证500指数跌幅超20%,红利低波指数逆市累计回报23.15%;2024年低波红利累计上涨16.88%,远超中证500的7.72%。
政策加持更强化了这一趋势。2024年“国九条”(《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将央企国企分红纳入考核;限制低分红公司大股东减持,激励高分红公司;推动一年多次分红、预分红等。这一政策引导市场从“炒小炒差”转向“价值回报”,吸引长期资金入市,推高优质红利资产估值。
需清醒的是,低波红利并非无风险——牛市预期增强时,资金可能流向高成长板块,导致其短期承压。但业内人士认为,长期来看,在利率下行、资产荒延续的背景下,低波红利“长牛、慢牛”的趋势不会改变。毕竟,不是所有投资者都需要“一夜暴富”,而低波红利恰为追求“慢富”的有产者,提供了适配的投资选择。
师范院校“改行”教AI,到底靠不靠谱?
教育部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仅一年时间,就有十多所师范类高校新增了人工智能专业。但热潮之下,争议渐起:缺乏工科底蕴的师范院校,凭什么办好高投入、高技术密度、高竞争的人工智能学科?其经费如何持续,师资又从何而来?毕业生竞争力又该如何保障?有专家直言,人工智能作为前沿领域,其知识体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迭代。而许多教师的知识结构已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这为其胜任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重重问号之下,师范院校的AI之路,或许才刚刚开始。

一、全国621所高校竞逐AI,师范院校也“卷”入热潮

近几年来,人工智能堪称高校专业布局的“香饽饽”。自2018年被纳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其发展就驶入“快车道”。据麦可思研究统计,短短7年时间,全国已有621所高校成功通过该专业的备案或审批,另有至少93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其中以理工科或综合性院校为主,不乏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85、211名校。
如今,这股热潮也蔓延至师范院校。据橡树实验室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天津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2所师范类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部分院校选择独立建院,更多则依托计算机学院转型:如陕西师范大学,其计算机学科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1985年设本科专业、2000年成立计算机科学学院,2025年7月正式改建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淮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也源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现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2个本科专业,配备3个专业实验室,共有教职工24人。
师范院校密集布局AI,既是自身转型需求,也受政策推动。一方面,受就业困难、招生遇冷影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等专业日渐“黄牌化”,急需通过新工科突破困境,而人工智能成为其新增最多的专业;另一方面,国家层面持续加码:2025年4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新增人工智能教育等AI赋能方向;6月明确支持高校面向AI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人才;8月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进AI全学段教育、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正如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所言,设立人工智能学院是“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构建关键领域自主体系”,且要发挥师范特色推动“AI与教育”深度融合。

二、现实困境:没有顶尖人才与充足经费,师范院校如何破局?

从“基因”来看,多数师范高校以人文社科为优势,理工科基础相对薄弱。以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两所头部师范院校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2025年ABC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秘书学、教育学等专业领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排名靠后;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为“双一流”学科,心理学、教育学等4个学科获评A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百名开外。
在AI专业排名上,师范院校与顶尖理工强校差距显著。2025年ABC中国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排名中,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占据前列;师范院校中表现最好的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也仅位列全国第31、70名,普通师范院校更难跻身前列。这种差距背后,是资源获取能力的失衡,尤其体现在师资与经费上。
师资方面,师范院校难以与顶尖高校抗衡。华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有教职工80余名,博导3人、硕导40余人,2位教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天津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有教授、副教授27人,13名高级别人才,专任教师均为博士。但对比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图灵奖得主姚期智任院长,多名院士坐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1名中科院院士、4名国家级领军人才),师范院校的师资团队实力明显逊色。更关键的是,许多师范院校教师知识结构滞后于行业发展,且教学中存在“学科壁垒”——高数、算法、编程等课程独立讲授,知识难以串联,易形成“知识孤岛”。
经费方面,师范院校依赖财政拨款,“造血”能力有限。陕西师范大学2024年度收入约27.77亿元,财政拨款占比65.41%;淮北师范大学2024年度收入约8.04亿元,财政拨款占比52%。而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收入约200.66亿元,财政拨款占比不足20%;清华大学收入约260亿元,财政拨款占比仅20%左右。经费差距直接影响人才引进(如上海交大为AI人才提供200万~6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师范院校难以匹配)、科研投入与教学资源升级。

三、机遇所在:聚焦应用与师范特色,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尽管挑战重重,但师范院校发展AI并非无牌可打。英特尔人工智能项目首席领导讲师郎朗指出,AI人才培养需区分“研究”与“应用”:前沿技术突破(如大模型研发)依赖顶尖人才,而应用层(AI技术落地具体场景)需求更旺盛。当前国内AI人才缺口超500万,职友集数据显示,2025年人工智能专业本科招聘职位较2024年上涨39%,平均月薪25.0K,20~50K群体占比50.5%——这为师范院校聚焦应用层培养提供了空间。
师范院校的核心优势,在于“教育”特色与学科融合。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张琰彬认为,师范院校可推动“AI+教育”深度融合,如打造AI辅助备课、生成教案的平台,助力教学改革与教师减负(如华东师大正在建设的“云知师AI”智能体生态平台)。这种“AI+X”(X为教育、心理、艺术等师范优势学科)的差异化路径,能避开与理工强校的直接竞争,形成独特竞争力。
对学生而言,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实践能力。郎朗强调,企业招聘AI人才更看重技术实践、项目经验与工程能力,学历并非唯一标准。天津师范大学数据显示,近三年其人工智能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超85%,45%直接就业进入国企,30%选择深造;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2024届本科毕业生66.67%升学,但也有学生凭借扎实技能直接入职企业。张琰彬也指出,本科学历奠定的技术基础足以支持就业,学生无需一味追求读研,关键是培养“响应社会需求、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盲目跟风是陷阱,找准特色才是出路

师范院校“改行”教AI,靠谱与否不取决于“是否做AI”,而在于“如何做AI”。若盲目模仿顶尖理工院校的研究导向模式,只会因“基因”“资源”不足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但若能立足师范特色,聚焦AI应用层,深耕“AI+教育”等细分领域,就能在差异化竞争中找到生态位。
对师范院校而言,当务之急是:优化师资结构(如加强与企业合作、引进行业导师)、拓宽经费渠道(如争取产教融合项目)、明确培养定位(以应用能力为核心)。唯有如此,才能将“师范优势”转化为“AI人才培养优势”,在AI热潮中真正站稳脚跟,而非沦为“跟风陪跑”。
快递涨价60天:网点老板不亏钱了?
快递涨价的风愈吹愈猛。9月22日,市场消息称上海地区快递收件价格上调,多家加盟制快递公司发布告客户书,以“反内卷式竞争、杜绝低价扰乱市场秩序”为由,于当日起上调上海地区快递价格。时代财经联系多家通达系公司人士确认了该消息。在此之前,浙江义乌、广东等快递产粮区已打响涨价枪声,并蔓延至多个省市。这场轰轰烈烈的反内卷变革,正打破低价竞争僵局,且开始反映在企业业绩端——四家上市快递企业8月经营业绩显示,单票收入普遍环比上涨。从末端网点到电商客户,产业链各环节都感知到:此次调价并非短期波动。

一、单票收入普涨:反内卷监管下的价格回暖

9月18日,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8月快递业务收入1189.6亿元(同比增4.2%),业务量161.5亿件(同比增12.3%),行业平均单票收入7.37元,同比下降7.16%,但环比提高0.01元,扭转此前逐月环比下跌趋势。
头部企业表现更为明显:8月顺丰、圆通、申通、韵达单票收入分别为13.27元、2.15元、2.06元、1.92元。除顺丰外,其余三家环比分别上涨0.07元、0.09元、0.01元,价格回暖态势清晰。其中申通是唯一单票价格同比上涨的企业(增约3%)。
这一变化源于7月以来的反内卷监管:7月中旬义乌邮政管理局要求单票价格下限上调0.1元至1.2元;8月广东邮管局要求底价整体上调0.4元/票,不得低于1.4元成本价揽收。东莞证券研报指出,超低价揽件受限后,平均单票价格结束下滑。截至9月,涨价已覆盖全国超80%业务量的省市,从浙江、广东向华中、华北推进,近10余个区域(如福建、湖南、辽宁、上海等)陆续跟进。
涨价幅度超出电商商家预期。在河北保定、湖北孝感设仓的商家王浩透露,9月两个仓库1公斤内轻小件发货价涨了近1元,“最初以为只波及华南,没想到蔓延这么快”。

二、网点博弈战:涨价背后的生存突围

涨价近两个月,义乌、广州等先行地市价格整体稳定,浙江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二次上调。但在网点层面,涨价伴随与商家的博弈:部分网点因合同限制未涨价,或通过返还费用拉拢客源,导致选择低价品牌的客户流失。义乌加盟商张晟坦言,“不同品牌、不同客户涨价幅度不一,客户流失是棘手问题”。
即便如此,多数网点老板选择“沉住气”。其决心源自艰难的生存现状:2025年2月起价格战加剧,单票价格比2024年低两毛,义乌部分网点单月亏损数万元至数十万元,面临欠薪、亏损扩大问题。“快递本是微利生意,这次再不涨就是‘团灭’”,一位加盟商无奈表示。目前张晟所在网点90%客户稳定,片区不同品牌网点也会“约定一起调价”,避免恶性竞争。
调价的积极效应已显现:张晟估算,单票收入提升0.1元,网点每月新增约150万元营收,能有效改善现金流和效益。快递总部则希望在“单量不流失、客户影响不大”的前提下,通过涨价改善网点亏损,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不过需注意的是,当前价格尚未传导至派费——网点老板称,价格未恢复至去年同期,链路未实现盈利,“后续派费会按计划上调”。

三、产业链适应:商家与旺季的挑战

电商商家正逐步接受涨价现实。广东设置的15天“锁盘期”(禁止擅自降价揽件)已两次延长至9月中下旬。商家王浩计划通过优化发货链路、调整商品定价或套装,平缓成本压力。
随着“双十一”旺季逼近,快递行业的价格变革将更深入。此次涨价能否真正终结低价内卷、让网点实现持续盈利,仍需观察旺季单量、价格稳定性及派费传导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反内卷行动已开启行业转型的序幕——只有摆脱“低价厮杀”,聚焦服务与效率,快递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受访者张晟、王浩为化名)

联系人:卧虎

TG:xylmwohu

QQ:5243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