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我沉迷于欧美的《语言学》,研究了一圈才发现,原来词语和文字有上下位的“等级秩序”。比如“动物”就是“狗”的上位词,你不能把动物和狗混在一起讨论,它们不属于一个层级的概念。但我发现,在互联网上,在短视频里,大家都在用最广的上位词,混在一起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许多人其实想说不同的意思,但他们囿于种种原因,用的是同一个词或者概念。我觉得误会得比较深的一个词,就是“读书”。读书当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它被不同人解读出了不同的语言外延,让这个词变得磨损而又模糊。
一、“读书”概念的模糊化:被误读的内涵
比如有的人说,读书好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这句话其实出自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的《励学篇》,它的真实意思是劝人好好读书、考上科举当官,进而获得物质回报,并非单纯赞美读书本身。如果真信了这个观点,去读《小王子》《思考致富》这类与“科举当官”毫无关联的书,反而可能对生活产生误判。
还有些书籍的定位本就与普通人的生活场景脱节。那些哲学书、思辨书,本质上是突出有闲阶级的智力优越感,用于沙龙和清谈场合的交流破冰;《资治通鉴》本是写给皇帝看的治国参考书,普通人读了作用有限。就像我老家那家羊肉面馆的老板,没看过《简爱》《高等数学》,不懂烧水的热传递系数,却凭借一手好汤底十几年前就挣了上百万,汤底配方都能卖十几万。这说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并非都与广义的“读书”强相关。
更现实的是,“陶冶情操”对多数人而言是伪命题。当你还在为生计奔波、在俗世中艰难立足时,谈情操陶冶意义甚微。高考、各种资格考试本质上是为了找好工作、实现就业,这才是知识在现实中的真实价格。
二、书籍的局限性:信息滞后与内容空洞
估一下,我读的书大致也有1000多本,大多数书都是给一两个核心概念,然后分裂出诸多子概念,解释一下子概念,举几个“我朋友、我同事、我自己”的例子后草草结束。真正的好书还是少,最关键的是,许多你想知道的信息,书上要么没有,要么信息滞后。
比如你想降低生活成本,去菜市场买打折菜、货比三家买东西,这些即时信息书上不会有,必须亲自调研才能得到一手信息;哪怕有的信息书中存在,也可能是几年前的故事和案例,当下早已迭代更新。总不能像周星驰《九品芝麻官》里说的“用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吧?
几个月前,我疯狂刷了一圈新媒体领域的书,发现它们的案例和思路还停留在2018年到2020年之间,甚至书中提到的网站、案例、孵化的大V,早已消失不见或不复往日荣光。如果你想创业、了解当下就业行情,或是掌握股市动态、上市公司财报、相关政策更新,这些书上都没有,必须实地调研、走访,从冗杂信息里提炼出自己的“专属情报”。
三、优质书籍的三种类型:聚焦真实价值
我还是那个看法,感觉最好的书一般是这三种:
第一是讲述底层原理的一手信息,比如《资治通鉴》和《信息论》,它们承载着系统的底层逻辑,能帮助人理解事物运行的本质;
第二是讲授具体技能方法的,比如怎么炒回锅肉、如何做番茄炒鸡蛋、如何开店选址、如何骑自行车,这类书籍直接对应生活或工作中的实操需求,实用性极强;
第三是某个领域的专著,细致提炼了某个板块和领域的详细发展,比如季羡林教授的弟子林梅村的著作《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虽然这本书在豆瓣上只有23个评价,但不妨碍它内在喷薄的知识光芒。
四、读书的真正价值:掌握“道”与“分形”,而非闷头苦读
我个人认为,读书最大的价值,就是掌握世界的“道”和“分形”。比如你玩游戏《英雄联盟》,要考虑对手的走位和动机,进行心理博弈;求职找工作时谈薪水、聊职级,也是在跟公司心理博弈;打球、谈恋爱、合伙做项目,无时无刻不涉及博弈。从这个角度读《博弈学》,才是重要且必要的。
好的书籍承载的是系统的、底层的知识,你会发现在世界万物无限的细节里,它们始终收敛于那几个特定的深层主题——就像几千年前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今天大学图书馆青年男女的四目相对,都服务于爱情这个基本属性;室友拌嘴、夫妻吵架、公司竞争、国际局势交锋,内在共用的是一套冲突与平衡的主题,这就是“世界分形”。
但闷头读书的收获是很少的,“搞关系”是有必要的事——这里的“搞关系”并非贬义,而是指从不同人那里获取不同信息,提炼专属情报,拼出混杂系统中的清晰轮廓。人的精力有限,要做性价比最高的事:古代宣传读书,是告诉你科举做官收益高;WTO后劝你读书学英语,是告诉你去外企国际化收益高。而做生意与广义的读书没太多联系,主要靠调研细致情报、拿到启动资金、构建商业模式,很多商业模式有历史惯性,比如清朝的小饭馆和今天的路边摊没有本质区别,不需要所谓SWOT矩阵和杜邦分析法。
五、警惕信息茧房:书籍不是唯一的信息载体
我们不能陷入模糊的词语范式,而是要清晰定义自己的需求,实现自我发展。我现在唯一的隐忧是关于新媒体媒介:大家挤在一起共用几个媒介,各种软广和营销信息充斥评论区、短视频内容和朋友圈,这个“广场”是不是太吵了?
信息不只存在于书籍这一种载体上,如果痴迷读书,势必会关闭其他渠道的感官,反而损失对社会的真实体感。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其实在小范围的圈子里流通,再加上公域流量的营销聒噪,获取真实有效信息的难度越来越大。看来未来,互联网的部落化会加速,几个特定议题会成为链接“孤岛”的单向阀,只是不知道,这次又是谁能站在浪潮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