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份的奇妙统一:投资人与音乐人的融合
在大众眼中,消费投资人、古典音乐人、全球百大DJ这些标签随意组合在一起都显得割裂,但张野却将这些身份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他既是专注于早期消费投资的投资人,也是热爱音乐的古典音乐人和电子音乐DJ,两种看似毫不相关的职业,在他身上实现了奇妙的和谐统一。
张野的音乐生涯起步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2012年毕业后开始做个人天使投资,2015年成立青山资本,专注于早期消费投资。在30岁之前,他在音乐领域获得过国际作曲比赛大奖,但之后为了专注基金管理,几乎放弃了音乐。然而,到了接近40岁时,他重新找回了对音乐的热爱,从电子音乐入手,再次开启了音乐之旅。如今,青山资本在他的带领下取得了不错的投资回报,他自己也入选了全球百大DJ榜单,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二、投资之路:逆行与坚守
(一)时代挑战与转型决策
青山资本成立10年来,经历了消费行业的起伏和VC/PE行业的剧烈冲击。2020年开始,疫情叠加地缘政治紧张,美元断崖式回撤,整个中国VC行业大洗牌。青山资本面临着关键的选择:是继续随大流,还是逆行转型。2021年,青山资本决定放弃做人民币基金,逆行转型做美元基金,并且坚持继续早期消费投资。
这一决策在当时困难重重。要放弃原来众多的人民币投资人LP,重新开发美元LP,而美元投资人远在国外,募资时甚至无法与投资人见面,只能靠线上沟通。但张野认为这是必须要做的选择,因为青山资本投资的项目大多处于早期阶段,从投资到企业有退出机会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而美元投资人的耐心更长,能够等待这个周期。
(二)独特的投资定位与节奏
青山资本成为了目前中国市场上为数不多专注于消费品投资的早期美元投资机构,这种定位造就了其稀缺性机会。对于想拿美元基金进行早期初创的消费企业来说,青山资本是首选。而且青山资本一直有自己的节奏,不盲目跟风市场热点,在市场好时不投很多“风口”,市场差时也不放慢脚步,更在意能否陪伴企业走得久一点、远一点。
三、作品思维:投资与音乐的共通性
(一)职业核心逻辑的相似性
张野认为音乐和投资有共通性。他学的专业是作曲,作曲家通过创作把人生体会或哲学观点通过作品传递,投资人投项目时,某种程度上也是自我审美的表达,两个职业核心逻辑一脉相承。青山资本坚持用作品思维去投资,作品的基本要求是差异化、独有性。在投资上,要在项目早期发现、支持、陪伴,并且是项目主要的投资人,这样的项目才能算是作品。
(二)对创业者审美能力的关注
青山资本过往投资的绝大部分公司都是在最早的种子轮、天使轮阶段做最重要的股东,陪着对方成长。在这个过程中,青山资本对于商业、趋势以及人的判断积累了手感。张野认为,下一代创业者综合能力更高、审美水平更好,生产力成为基础后,审美会成为突破生产力内卷的切入口,下一个时代的伟大企业必须是讲审美的。例如逸文科技在AI眼镜产品设计上做减法,体现了独特的审美表达,而青山资本从消费品角度出发,致力于在最早期支持到下一个时代最伟大的消费企业。
四、40岁的自洽:接纳与成长
(一)从困惑到自洽
30岁出头时,张野处于最困惑的阶段,对很多事情想不明白,习惯性寻找确定的答案,但人生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到了40岁,他反而自洽了,问题并没有减少,但更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模棱两可的事情不再纠结。“四十不惑”并非困惑解决了,而是用更开阔的心境看待生命中的一切,成为更自由的人。
(二)音乐副业的重启
在音乐方面,张野也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国内投资环境似乎要求严肃,做音乐可能会被人用“有色眼镜”看待,而且他过去学的是古典音乐,有傲气不愿意做别的类别。但40岁后,他豁然开朗,接受了自己的底色,决定重新捡起音乐。他选择做电子音乐、DJ/电子音乐制作人,是因为DJ由创作者主导,容易连接年轻人和中西方音乐人,也符合他对新事物的接受态度。虽然电子音乐和古典音乐差别极大,但他积极接受新事物,入选全球百大DJ榜单也让他感到意外和欣慰。
如今,40岁的张野活得越来越轻盈,他实现了20岁想要的生活,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在投资和音乐两个领域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