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里的另一种声音:气候变暖一定是灾难吗?
发布日期:2025/10/6 16:05:06 访问次数:4
在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气候变暖对当代环境和人类生存构成巨大挑战,但也存在另一种声音,如德国萨尔大学历史系教授沃尔夫冈·贝林格在《气候周期里的文明:从冰河时代到全球变暖》中提出,气候变暖并非一定是灾难。
气候变化的周期性
我们正处于一个变暖时期,同时也处于一个大冰期的间冰期。地球的冷期和暖期交替出现,深刻影响着人类经济与社会文化。寒冷期常引发社会剧烈动荡,温暖期则可能促进文化繁荣,例如中国降水带因气候变暖北移,新疆戈壁有望变成塞北江南。
对“环境罪”与“气候平衡”观点的质疑
“环境罪”
美国环保活动家小罗伯特·肯尼迪将卡特里娜飓风等灾害与人为气候变暖及“环境罪”联系起来,但“环境罪”并非科学术语,而是宗教式隐喻。气候专家虽提及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等“环境罪”会提高气候长期突变风险,但未给出确切定义,且该话题已超出科学范畴,进入宗教范畴。
“气候平衡”
詹姆斯·E.汉森等认为全球变暖使地球能量平衡“出现倾斜”,但未说明所谓的气候平衡时期。地球诞生以来气候不断变化,从定义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平衡状态,所谓“失衡”进入了医学隐喻范畴,将地球变暖比喻为生病,但这种隐喻被认为夸张、有逻辑错误或过于简化,实际情况比想象复杂得多。
人类世的相关探讨
人类世概念的提出
2000年,保罗·克鲁岑指出自工业化开始,人类活动产生的示踪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极大改变地球大气层,全新世已结束,人类世来临。他预设间冰期通常不超过1万年,认为寒冷未如期到来、气候变暖意味着“自然”节律被人为打破。
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争议
夏洛茨维尔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威廉·F.拉迪曼提出,自然节律早在农业出现时就被打乱。通过冰芯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甲烷含量变化,影响气候,但这种说法很难证实或证伪。克鲁岑回应拉迪曼,认为人类世始于何时不重要,新石器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影响空前,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剧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200多年来逐步推进,1950年前后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达到超乎想象的程度,农业活动、氮肥和化石燃料使用排放的温室气体超过自然活动总量。
人类世的阶段划分
若建立人类世分阶段模型,新石器革命可能是第一阶段起点,工业革命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始于1950年前后人类对地球系统作用“骤然加快”,第四阶段可能在21世纪出现,希望人类能负责任地与地球系统共处、控制人口增长并主动管理环境。拉迪曼的观点使人们关注人类历史讨论,探讨全球变暖起源及农业社会以来温室气体增加是否导致寒冷期缺席,但很难轻易得出结论。
保护自然与人类的思考
保护自然的本质
1969年人类登月后,保护自然和环境受重视,但地球已存在超50亿年,未来也将继续存在,气候一直变化,自然变化对某一方面有害,对另一方面可能有利,自然是不讲道义的。人类为保护自然所做的努力较保守,以人类的舒适感为中心,存在诸多矛盾现象。
应对气候变化策略
大肆宣扬“气候保护”是为掩盖对变化的恐惧,气候变化冲击地区物种多样性会更丰富,这是生物进化。自然保护的必要性无争议,但要明确保护什么、如何保护。国际社会必须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做好应对准备(适应)和避免情况恶化(减缓),采取低成本措施的同时,通过国际合作推行更有效措施。减排问题复杂,需共同应对,将全球排放量维持在目标值以内,避免发生更大灾难。
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与应对态度
地球的长期变化
从地质学维度看,人类历史短暂,地球还会存续50亿年。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描绘的地球毁灭路线图显示,未来数十亿年地球温度将不断上升,生命存在基础将逐渐丧失,但目前升温幅度还很小。
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
寒冷和干旱对文明影响更大,人类应提高适应能力并及时调整。全球变暖要求人类积极应对,但不能把解释气候变化的权力拱手让给对文明史一无所知的人。气候变化是文化问题,了解历史有助于应对,应将历史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保持冷静,适应逐渐变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