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现象解码:一个邪神吉祥物的全球逆袭之路
发布日期:2025/4/15 10:18:09 访问次数:13
一、黑红出圈:从「精神污染」到文化符号
争议设计引爆话题
克苏鲁美学:红色眼球阵列+蓝色流体形态,打破传统萌系吉祥物范式,被戏称「变异海宝」「阴间使者」。
全网群嘲变流量:2022年官宣时推特恶评如潮,但#MyakuMyaku话题阅读量破10亿,表情包、鬼畜视频病毒式传播。
亚文化造神运动
「脉脉大人」信仰:日本网友自发加敬称「様」(Sama),70%相关推文含宗教化用语,形成邪典粉丝圈层。
妖怪文化背书:形象契合《百鬼夜行》中「目目连」妖怪,联动《鬼太郎》眼球老爹,激活集体文化记忆。
二、寄生式IP运营:如何让全民为邪神买单?
策略 执行案例 效果
顶流联名 三丽鸥、熊本熊、怪物猎人限定周边 联名款溢价300%,二手市场炒至8万人民币
城市入侵 JR脉脉新干线、JAL主题飞机、大阪地铁包装 日均曝光超500万人次
政治娱乐化 与捷克馆吉祥物炒CP,吓唬政客石破茂上热搜 登上朝日新闻等主流媒体
UGC激励 开放二创授权,推出「万物可套」头套系列 推特同人图超200万张,Cosplay热潮
数据亮点:
限量漆器手办165万日元(约8.4万人民币),抽签命中率0.3%。
世博会门票销售仅达标50%,但脉脉周边首日售罄,贡献营收占比超30%。
三、文化基因拆解:为什么只有日本能造出脉脉?
审美反叛传统
日式瞳孔崇拜:Hello Kitty无嘴、三眼神童三眼,脉脉的「眼球阵列」延续聚焦眼球的叙事传统。
丑萌经济学:与船梨精、Chiitan等「丑吉祥物」一脉相承,但更激进——放弃「可爱」底线。
全民参与式创作
从嘲讽到真香:佐贺大学研究显示,接触脉脉3次以上的人群,好感度提升47%。
Meme即货币:网友将脉脉P进《奥特曼》《咒术回战》,甚至开发「脉脉版Wordle」小游戏。
四、对比1970太阳之塔:互联网时代的IP生存法则
维度 1970太阳之塔 2025脉脉
出圈路径 线下体验逆转口碑 线上黑红引爆+线下IP寄生
商业逻辑 地标旅游经济(门票+衍生品) 电商周边+联名经济
用户关系 单向观赏 共创共生(二创/梗图/CP文化)
残酷现实:
世博会本身热度低迷(仅25.6%日本人感兴趣),但脉脉独立成为跨媒体IP。
「吉祥物>展会」标志着大型活动IP化进入3.0时代——内容必须适配碎片化传播。
五、启示录:如何制造下一个脉脉?
设计暴力美学:放弃安全牌,用争议性设计换取记忆点(参考Monster Energy的爪痕Logo)。
开放IP主权:允许网友「玩坏」形象,甚至主动推动恶搞(如汉堡王鼓励网友P图)。
寄生成熟文化:绑定国民级IP(如脉脉×熊本熊),借势而非从零造势。
线下符号轰炸:将IP植入公共交通、货币等日常生活场景,制造「被迫熟悉」效应。